本會理事長周王安在首屆廣州市科技交流合作研討中分享經驗


發佈日期:2020/11/02
  • 分享至:


10月29日-30日,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下,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廣州市大灣區辦、廣州市政府台辦、各區科技主管部門等的共同支持,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的“廣州市科技交流合作研討活動”在廣州香江健康山谷成功舉辦。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勞幟紅,廣州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江,廣東省科技廳交流合作處處長吳漢榮、副處長許哲,廣州市委統戰部處長(主任)闕光凌,廣州市大灣區辦處長陳建東、秘書處幹部魏桂銓,廣州市科技局科技金融處處長鍾偉彬、交流合作處處長蔡強,廣州市工商聯合會辦公室副主任楊銘,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麥慧及各區科技主管部門負責人,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代表,各大重點引進科研院所、服務機構代表,獨角獸、上市企業代表,媒體代表出席本次會議。


本會理事長周王安分別在科技交流合作情況及經驗分享環節以及《國際交流合作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方案的探討》互動沙龍環節中進行發言分享。


1.jpg

合照


5.jpg


本會理事長周王安(右一)正在參與科技交流合作情況及經驗分享


匯聚各方資源,推進科技交流合作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勞幟紅致辭表示,“十三五”期間,廣東省積極開展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一是不斷推動國際科技研發合作,持續加強與歐美創新型國家合作與交流。二是建設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平台,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境外合作創新平台的建設。三是加大力度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優化調整重大人才工程,突顯高端人才集聚效應。四是深入推進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支持國內外青年科研人員雙向交流互訪,開展短期學術交流與科研工作。本次科技交流合作研討活動意義巨大,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更好服務全省對外開放大局,為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2.jpg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勞幟紅致辭


廣州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江致辭表示,一是廣州積極深化交流合作,探索並形成“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二是廣州市的創新及科研指數不斷在上升,國際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廣州由2017年排名63位升到2019年排名21位;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上,廣州從2018年全球第25位躍升至2019年第15位;2020年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廣州包攬全部4項國際科技合作獎;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廣州市佔6家;中國-烏克蘭材料連接與先進製造“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國家對外科技合作創新最高級別平台,是廣東省首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三是通過本次科技交流合作研討活動,匯聚各方資源,推進不同層級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共同研討廣州市的科技交流合作情況,加深並拓寬參會人員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方面的立場與共識,推動廣州市加快邁向創新之路。


3.jpg

廣州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江致辭


經驗交流,分享科技交流合作情況 


在科技交流合作情況及經驗分享環節,華南理工大學科協辦公室副主任凌貴介紹華工的科技交流合作情況。華工充分發揮毗鄰港澳及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廣州國際校區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強與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港澳地區的科技合作。華工科技團隊積極引導和支持學校優勢力量在大範圍、高層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建設和組織一批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開展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從而提昇華工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支撐華工“雙一流”大學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廣州醫科大學科研處成果科科長彭維介紹廣州醫科大學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及科學研究方向。學校打造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建立多樣化學生國際交流項目、開展全英文教學的留學生教育、招收港澳台學生。通過多樣的方式建立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動學校的科技交流合作工作。


中國-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所長董春林介紹中烏院建設背景、中烏院國際合作平台建設情況及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情況。研究院提出從烏方專家技術人才引進到雙向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推動研究所從單一項目(專家)合作到共建平台合作。研究所是從技術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到聯合研發利益共享合作,引發與會人員從實用化技術轉化應用到源頭創新基礎研究合作的思考。 


廣東科技企業合作促進會秘書長郭鳳志分享了促進會國際創新資源驅動轉型升級及“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的經驗。對聯盟—知名國際技術轉移機構案例進行介紹。 


本會理事長周王安分析了澳門市場的巨大技術應用需求,期望內陸企業與澳門方達成更多合作意向。 


繽創國際創投加速器中國市場與渠道負責人曾君蔚介紹了繽創國際創投加速器的營運情況和分享成功案例經驗。 


廣州黑格智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介紹了公司的人工智能打印算法技術及公司開展的科技交流合作情況。


線上對接,粵港隔空連線 


為加強廣州與香港的科技交流合作,通過現場連線對接的方式,現場的嘉賓與香港方高校、科研院所、機構、企業代表進行線上實時交流互動。


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孫東會長,張曉明、常健副會長等香港方代表參與線上對接活動。 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孫東會長介紹了海學聯的情況。海學聯是由居住在香港的中華海外學人自願組成的非牟利社會團體,目前海學聯擁有核心會員逾千人,所聯繫的社群超過萬人,由高教界、法律界、會計金融界、工商界和文化界等海歸專業人士構成。海學聯本著愛國﹑愛港的方針,為香港的繁榮穩定與和諧,以及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積極貢獻。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秦海鷗董事長兼總經理介紹目前廣州市支持港澳人才創新創業政策、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情況、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具體情況,並解答線上香港各方代表提出的關於兩個基地的問題。


據了解,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是省、市、區共建,通過品牌化活動,市場化運營,配置產業、技術、資本資源建立一個連接產業、科技成果、資本、創業者、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的國際性平台,幫助企業“找技術、找資金、找市場、找人才、找場地”。


4.jpg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總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基地廣泛鏈接資源,主動接駁國內外創新創業資源,加強與海外高校學生團體、海外創新創業孵化器、粵港澳城市群知名高校、孵化器及創投機構對接,實現創新創業資源互通共享,並引進、孵化50%以上的港澳企業,拓寬港澳青年就業創業空間。 


廣州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江對本環節的粵港隔空連線環節表示高度讚許。李江對香港代表方提出的關於廣州市人才政策、港澳政策進行詳細的解答。粵港澳的科技交流合作通過聚焦灣區科技交流合作發展的創新性,鏈接兩岸的各方資源,互通信息,加強合作,共享成果,推動廣州與香港的科技進步,加快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主题分享与互动沙龙精彩纷呈


在推介會環節,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麥慧進行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簡稱“海交會”)的推介。海交會通過建設高層次人才及項目數據庫,建立全平台線上需求採集、分析、跟踪、對接、服務全鏈條需求跟踪服務體系,同時利用官網、海交會服務平台等電腦端平台與微信、微博等移動端平台,多種網絡形式結合開展線上海交會活動。海交會將常態化舉辦貫穿全年的線上及線下特色活動,保持海交會創新突出、熱度不減,通過引入市場資源,借助市場力量提供永不停止的優質服務。


在主題分享環節,易創科技國際有限公司CEO湯敏超作“國際交流合作實踐”主題分享。湯總結合案例分享了目前國際合作的實踐現況,列舉了國際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需抓住三次外包機遇,實現產品、技術、產業的轉移,實現國內外市場需求結合、國內外技術相結合、創痛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同時,廣州市需打造一批國際合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心和轉化示範區,重點扶持幾個有代表性的國際化、專業化的產業運營品台,樹立標杆,發揮榜樣的力量,進而打造一批“產業國際服務中心”。建立更加國際化和專業化的“知識產權交易運營中心”,從扶持科研領軍人才到扶持“科學企業家”和產業組織者,加快除廣州開發區外其他區域打造不同特色的國際產業創新集群和創新生態系統,各區錯位發展,廣州市才能更好實現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建設。


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管理/高級合夥人閃濤作“跨國合作中存在的風險與預防”主題分享。閃濤律師從一份報告、一份清單和一部分人三個角度分析了目前的科技企業經貿投資的形勢,從長臂管轄、經濟制裁、《反海外腐敗法》、刑事司法體系、程序梳理進行問題的剖析。最後閃濤律師建議從提高合規意識,重視合規建設,通過多種措施培養合規能力,重視資金、人員、子女、信息技術載體、通訊交流方式三個方面加強企事業單位的能力建設。


主題為《國際交流合作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方案的探討》的互動沙龍環節邀請了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謝興華、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陶友季、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閃濤、本會理事長周王安、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喬木、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黃淼俊進行互動交流。現場6位嘉賓對企業在國際交流合作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包括信息不對稱、固化外交思維方式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並給出建議性的解決方案。 


廣州市科技交流合作研討活動為廣州市科技交流合作提供對接交流的平台,通過全方位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國際人才交流,推動構建和平發展、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共同體,攜手促進廣州市的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在活動後會繼續做好與各方的溝通互動,收集各方的需求,共同助力廣州市的科技交流合作工作。


(來源:廣東科技報)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