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大發明”改變人民生活


發佈日期:2018/03/13
  • 分享至:


1.png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2018年的春節,很多人都感到“回家的路”變得更加便捷、舒適了,不用去火車站排長隊,通過手機APP就能購票,還能在微信上實現“接續換乘”和“高鐵選座”。飛速的高鐵不僅讓回家時間縮短,更可以用“高鐵訂餐”預定沿途的風味美食。中國的“高鐵、移動支付、共用單車、網購”被譽為“新四大發明”,有了這些高新科技的支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逐漸得以滿足。


  從“量變”到“質變”


  全國兩會前夕,科技部公佈了一組資料:2017年,全社會R&D支出(研發經費)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國際論文總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人數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第17位。


        這組數字“量變”的背後是科技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質變”。“我們已經實現了用人工智慧技術去檢測鋼材是否合格,去幫北京市平谷區的桃農們分揀桃子,幫助尋找走失的兒童等。”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委員說。


  談到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武漢銳科光纖雷射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代表表示,高新科技正越來越深入地運用於生活,在滿足人們更多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比如,愛美女士有可能接觸到的鐳射美容儀和鐳射脫毛儀,都離不開鐳射這種高新技術的支持。還有手機,從品牌標誌、電路板到螢幕的生產,也都離不開光纖雷射器、特種雷射器。”閆大鵬代表介紹說,應用於手機生產的雷射器產業,目前每年都有數億元的產值。


  從“沉睡”到“喚醒”


  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但仍有很多科研成果“沉睡”著。如何“喚醒”更多的科研成果,讓它們更好地服務國計民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會長王岩委員認為,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等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進行的創新型研究,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之間缺少銜接和協同。為此,他建議進一步調整科研成果的考核評價標準,不能單以論文“論英雄”,還要適當考慮研究成果能否聯繫社會實際需要,能否轉化成產品並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閆大鵬代表認為,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出臺了很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研究的結束,而是應用的開始。“這個時候‘腳踩兩隻船’,精力肯定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或者將成果轉讓出去,或者實實在在到企業中把應用做好。”


  從“複雜”到“簡單”


  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在身邊得以應用,人們常會好奇並猜測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委員是量子物理學家,他認為量子通信離生活其實並不遙遠,“它可以提供一種不能被破解、不能被竊聽的安全資訊傳輸方式,未來可以應用在銀行轉款等方面,更好地保護金融資料及個人資訊安全。”


解決看病難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王岩委員十分關注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以前患者來看病,只能到醫院排隊掛號,現在在手機上就能實現掛號、繳費、查看檢查報告等功能,煩瑣的就醫流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被極大地簡化。”據他介紹,目前正在開發的一些互聯網應用,能夠借助患者手機上傳的症狀描述、過往就診單和X光片等,為其精准地匹配適合的醫生和醫院,在節省患者就醫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因醫療資源錯配導致的資源浪費。


  李彥宏委員認為,我國近幾年在人工智慧基礎技術上能力提升非常快,無論是語音辨識技術,還是圖像識別技術等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實用階段的人工智慧技術,未來將在無人駕駛、智慧醫療等方面帶來更多改變。科技將會讓複雜的世界變得更簡單。”以“新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高新技術耀眼全球,神州大地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也正在改變。(記者 詹媛 徐暢)




回最頂